十九世紀泰國訂製款青花瓷茶器初探

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22 期(2017 12 月)              出版日期2017/12/25

 十九世紀泰國訂製款青花瓷茶器初探
鄭景隆
(景隆軒工作室)

中國茶傳到東南亞一般認爲跟鄭和(1371-1434)遠航有關。鄭和下西洋活絡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經濟往來,隨員中有不少沿海地區居民,如廣東、福建一帶人士,當時的船員中有部分留在當地落地生根,同時傳入故鄉的茶文化與種茶方法,日久形成當地風格的飲茶方式。

 廣東潮汕移民影響泰國喝茶風氣
18世紀初,清朝實施海禁,沿海省分居民爲了討生活,出現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移民潮,潮汕地區許多居民移入暹邏(泰國),日後對暹邏文化産生深遠影響。
泰國華人約有數百萬之眾,尤其以廣東潮汕人為多,除了保留家鄉喝茶的習俗,連帶也影響了泰國社會喝茶的風氣。19世紀初,隨著海上貿易,茶、宜興壺、景德鎮瓷器及廣東加彩茶壺大量銷到泰國,移居華僑亦崇尚閩粵功夫茶,朱泥小壺或抛光打磨提梁壺頗受喜愛,「錦堂發記」是當時宜興最大的茶壺店,專門經營紫砂器,配合瓷器的杯及茶船等周邊商品一起販售是很合理的組合,最佳配合者如:若深青花杯,周邉的青花瓷茶具當然也不會缺席。
十八、十九世紀,中國青花瓷在東南亞屬高級品,王室或巨商富賈才用得起,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。

朱拉隆功大帝訂製款茶具展現泰國風格
泰國曼谷王朝拉瑪五世(1853-1910)是泰國現代化的締造者,於1868年加冕爲王,曾向中國訂製一批宜興紫砂壺,也是中國陶瓷茶具在泰國流通的重要推手。這類訂製款茶具,運抵暹邏再行抛光並加鑲銅邊,而飲茶器具跟中國本土使用的器形有明顯不同。
中國茶器歷來沒有成套的觀念及作法,這批19世紀訂製款成套茶具的誕生,開啟了新頁。此前,泰國就有進口中國青花瓷商品,但拉瑪五世登基後,透過訂製款,讓更多有泰國自己風格的器皿進口;泰國的茶器跟東南亞其他國家使用的茶具,面貌差異頗大,泰國本身也有知名窯廠,以目前東南亞國家來說,泰國所使用的青花瓷器的繪工及品質,看來是最高級的。
明朝中期以後,中國飲茶偏好小盞,可能是要跟宜興壺相配之故,明代崇尚白瓷,亦有青花茶盞的製作與使用,依現存實物觀之,除青花瓷外亦有五彩、闘彩等作品;惟在尚白的風氣下,多採內白外彩的方式。明朝後期喝茶以清茶類為主,白底也易於看清茶的顏色,可是銷泰國的這些青花瓷茶具,有少數是内外皆繪製圖案,推想難免有炫耀華麗作用。

第一件藏品火雲麒麟紋圖款


2014年底因缘際會下,得知友人有一套19世紀泰國向中國景德鎮訂製的青花瓷茶具組,圖案爲火雲麒麟紋,共有小茶杯4只,大蓋杯有蓋及茶船各1只共7件,杯緣皆有精煉銅包覆。好奇之下,請友人割愛這套青花火雲麒麟紋飾茶具,底款爲「永茂源記」,杯緣包覆銅為泰國所精煉之「風磨銅」。泰國珠寶業發達,精煉金屬的技術很高明,能精煉出很好的銅。據明史記載宣德初年,暹邏國曾進貢風磨銅31680斤給中國,宣德三年鑄造的香爐就是使用這種風磨銅製作,即為後世鼎鼎有名的明宣德爐。
此類器物來源,大都是臺商在外經商時從泰國買回,少部分從大陸帶回,在臺灣少有人收藏並研究,偶而在市場上看到,也多為殘器或散件,目前成套完整器具在臺灣並不多見。

完整成套品項前所未見
過往的中國茶器並無成套的概念與做法,玩壺者未必都會玩杯,兩年多以來,在友人幫忙下,透過泰國古董商陸續成套買進這類茶器,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同圖案及杯型,是以往在臺灣沒見過的品項。
這類茶具在泰國國家博物館及拉瑪五世紀念館都有展覽,市場上偶爾會出現,存世量有限,少量多樣為其特點。本人在收集過程中,起碼看過百套以上,目前找到13種型式茶具,35種圖樣,形式差異頗大,茶具成套的有多種組合,己收集到的就有七件組、八件組、九件組、十件組、十二件組、十四件組,部分還有同花色之大盤,以七件組為主要型式,最有這時期的特色,但不是泰國本地杯形的特色。

以堂號做區分
這類青花瓷的底部都有以文字標示的私人商號款或泰文款,只有僧王款採用圖記。目前看過的底款堂號有:永盛德記、永茂源記、寶珠利記、金玉鋒記、錦堂福記、滿堂福記、若深珍藏、陶玉珍藏、僧王圖記等9款。清代青花瓷目前所知,私人商號底款達二十二家之多,但現今成套的只見到上述幾家。筆者手中的藏品只有「若深珍藏」與「陶玉珍藏」的產品没收到。
有一說法,此類茶器多為當時皇室所訂製,從收集到的器物來推測,泰國皇室使用的杯型及繪圖式樣,跟當地富賈所使用的器物部分一樣,部分花色圖案略有差別,在「錦堂發記」產品系列的一組杯有「拉瑪五世」的縮寫,杯體製作精美,胎體薄,渣點少,這件跟泰國國家博物館裡的瓷壺圖案一樣,可能為皇室所有,因此「錦堂發記」所生產的青花瓷器,有可能製作皇室器物。另外一家「寶珠利記」所生產粉彩杯組,可能也有幫皇室製作,亦值得留意。受限於資料,僅能從收集到的瓷器去觀察推斷,泰文款是皇室訂製,中文款是華商訂製的可能性較高。
據一位紫砂收藏家的說法,所有訂製款瓷器中,數量最稀少的是「僧王印記」。我在這類器物上找到有「僧王印記」的壺承,判斷是小蓋杯組的壺承,這組器物的做工比其他私人商號的產品要精細而薄,面積稍大,目前只看到兩個一樣的牡丹紋樣及暗八仙圖案一組共三件,未來期盼還能找到其它茶器。

自行依器形做分類
既然缺乏可供參考的資料,便就個人已看過的器物,加以分類成五種杯型,進而演化成許多差異不大的形狀,以下分別說明之:

1標準型:這類型所占比例最高,故筆者以其做為標準型。
一大杯附蓋長腰身、圈足,另有同型四小杯無蓋。有腰身茶船、圈足。
相似款型有二:
1)杯圓而矮,圓短茶船,有圈足。
2)杯形介於二者之間,都是七件組。
2蓋杯型:大蓋杯,有蓋有圈足,二只壺承有圈足。推斷應是當時多加購一只,做為放蓋之用,一組共十件。另有二種款型相似。
1)四只蓋杯底稍尖,有蓋,有圈足,四只杯托,共十二件。
2)四只蓋杯,有蓋,有圈足,一壺承,共九件。
3)小蓋杯,有蓋無圈足,四只,壺承有圈足,共九件。

3直筒型:一大,三小,直筒杯有圈足,大小承托各一,有圈足。
有一種形相似,杯體較長而窄,也是七件組,杯型長短差異大。

4圓桶型:這類形杯組在泰國最常見,自成風格。

1)二只圓桶大蓋杯,有蓋,有圈足,二只杯承,四只圓桶小蓋杯,有蓋,
十四件組。
2)二只圓桶大蓋杯,有蓋,有圈足,二只杯承,四只圓桶小蓋杯,有蓋,
但杯蓋沿杯內縮,形似蓋罐,十四件組。

5特殊款型:不屬於前述的類型,但又各自完整成套者,均歸為特殊款。
1)二只大蓋杯,有蓋,有圈足,四只小蓋杯,有蓋,二小盤,杯型曲腰,
共十四件組,稱曲腰杯。
2)一大杯附蓋曲腰身、圈足,另有同型四小杯無蓋。有腰身茶船、圈足,
共七件。
3)二只大長圓型大蓋杯,有蓋,四只小長圓型蓋杯,有蓋,二小盤,共
十四件組。
4)大蓋杯四組,每組皆有托,十二件組。

標準型  特殊品項多
這類訂製瓷器運送到泰國後,加鑲銅邊後再交給客户,是基本做法。其中以第一款的型式最多也有特色,跟中國蓋杯形式差異不大,但多了一件茶船,我稱它爲標準型。這類產品最大特色就是特殊品項多,基本形式有:
1.一組七件式標準型。
2.一組十四件式,這種較少,目前發現二款,形式差別大。

3.一組九件式蓋杯式。
4.一組十二件式蓋杯托式四種。有純杯型及壺承二類。
推測應該是有人加購,因此也有八件或十件組的形式。

訂製茶器均有壺承

中國歷來茶器除了沒有成套的觀念及作法,也沒有專門的壺承,這批19世紀的訂製款茶具,最特別之處是每一組都有壺承(或稱壺托),是跟傳統中國茶具最大的不同,而這些壺承又分為三種類型:
1.大蓋杯式的壺承直徑十一公分,承面微凹,有圈足。
2.小蓋杯式的壺承直徑九點六公分承面平,有圈足。
3.高四點五公分瓷身繪相同圖案,直徑十三點一公分壺承有圈足,其中又以第一類型最多,另有一相似款呈圓形,高度四公分稍矮。這三種壺承差別不小,圖案大都在正面呈現,背面繪有蝙蝠,少數是雙面同繪一種圖案。純杯托型很少,目前只看過金魚紋及八仙蓋杯組。

特有僧王圖記底款
泰國是佛教國家,歷任泰王都是虔誠佛教徒,會把部分瓷器賞賜給大廟住持,高僧也會用這類瓷器或宜興陶壺裝水或泡茶給信衆喝,人們相信此舉有祈福消災治病之功效。
17世紀開始,有人物故事紋樣的青花瓷即大受歡迎,這類物件之圖案,大都在茶具表面繪製中國吉祥圖案或文字,繪製内容有神獸,人物含神仙人物如:八仙、八寶、戲曲情節類、名山盛景、詩詞文字等等。從現有的紋樣來看,神獸動物類最多,尤其是獅子與龍,花草禽鳥類次之,人物故事及詩詞文字紋樣比例最少。不同堂號繪製的同一題材,表現差異頗大。

前述物件多為中國堂號底款,但從資料中,曾見一套內外青花茶具,其杯蓋上為泰文款式,杯底為中國堂號款,另有一套其上下款式都是泰文,此外還有一件為僧王款的泰國特有款是圖案,不是文字,在當時銷往泰國的紫砂壺也有相似紋樣。因入手太慢,筆者並没收到泰文款的杯組,幸運的是有收到二套以拉瑪五世名字縮寫的泰文杯組,一為方形字,另一套為圓形字,繪成像是中國的壽字。泰國國家博物館有相同圖案的青花壺,杯體形式是在泰國常見之形式,因而推想是拉瑪五世所訂製,或拉瑪五世送禮之用品。

唯一的泰國十四世紀首都大城寺莊圖案款
筆者所收集的這類瓷器,大多是繪製中國的民間故事或吉祥圖案為主,唯一收到一套繪有泰國十四世紀首都大城寺莊圖案標準型的杯組,底款爲「寶珠利記」,屬於標準型杯款,是目前僅見的一套用泰國當地寺廟做圖案的杯組。
當時這類瓷器由皇室起帶頭作用,有錢人或貴族想擁有者應該不少,合理推斷應該還有其他人到景德鎮訂製這類圖案或請當地商家代訂,至於會不會像在臺灣一樣,如寺廟募款時,布施主捐款到一定金額,廟方會回送給捐款者一份紀念品?若寺方或護法們選用這類瓷器當最高級紀念品,不無可能促使這類產品較大量出現,此推測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支持。

供貨商號名稱雷同性高
這批訂製青花瓷器有可能是從泰國王室訂製及衍生出的產品,使用時間預估從泰皇拉瑪五世在1868年加冕爲王時或正式視事開始訂製,到1910年過世爲止,大約三十到四十年間,約屬中國清代同治、光緒年間之物品,可能是光緒前期進口,從做工精緻的琺瑯彩或礬紅彩、等粉彩類跟光緒前期非常接近可以佐證。
供貨的這些中國民間商號目前資料闕如,其中是否有部分是泰國華人的相關商號?若有,而這些商號跟中國的商號有無關係?之所以有此推論是有些商號雷同性高如:「錦堂發記」與「錦堂福記」或「滿堂福記」;「元玉金記」與「元玉錦記」等等,這些商號符合中國商號分家後的作法,如能進一步找到相關資料,真相大白就不遠了。


逾三分之二人生與近五百年內文物結緣
回顧四十幾年來接觸的文物裡,發現自己跟近五百年的歷史文物還真有緣,例如,花最多心力及時間的紫砂壺、文人篆刻、印石,都始於明末,臺灣正好都是近五十年間興盛起來,包括市面上能見到的數量與質量上,都是更早的階段所無法比擬,有幸生得其時,才能躬逢其盛吧!
一甲子人生,逾三分之二歲月貢獻給前述幾類項目,其中累積收藏最久的就是茶用具,接觸的順序從中國紫砂壺到臺灣陶瓷茶器,延伸到歐美茶具,晚近接觸的是泰國訂製青花瓷,跨十個國家。
蒐集這些訂製青花瓷茶具過程中,感到最有趣的是,訂製者泰皇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對中國外交時自稱鄭隆,而筆者叫鄭景隆,冥冥之中,也覺得受上天特別眷顧,有機會認識它,進而研究它。
以個人43年的玩壺歲月,最晚納入藏品的泰國訂製款青花瓷茶具,在不到三年內,就能收到一把壺、五十五套杯組、六個茶葉罐、七件茶盤共六十九件系列藏品,總共涵蓋了三十五種圖案,十三種杯形,其題材及類型之豐富令人目不暇給,製作精良,品相優美更使人愛不釋手,有此可收、可賞、可用之器,茗香唯器,夫復何求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我與陳昭貳老師

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《十五份遺址專題 》課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