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3的文章

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《十五份遺址專題 》課程

圖片
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6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 課程名稱: 《 十五份遺址專題  》 課程理念:考古遺址的發現很不容易,但文山社區大學學員鄭景隆,卻在九年文山社大的薰陶下,發現了台灣石器時代的十五份遺址。本課程針對十五份遺址發掘、出土器物及其重要性,邀請專家學者及政府相關部門成員,組合成系列性的學術探討主題,讓大家一起來探討十五份遺址,以及與之相關的遺址、器物。 課程大綱(主題與內容簡介): (每周三7:00-9:40中場休息10-20分鐘) 96年 9 月 5 日第一週  台北十五份遺址的發現及重要性 鄭景隆先生 文山社區大學 96年 9 月12日第二週  園山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鄭建文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96年 9 月19日第三週  南科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朱正宜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南科文化遺址發掘隊長 96年 9 月26日第四週  營埔巴圖的發現與相關研究 劉克竑博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96年10月 3 日第五週  (題目由講者自訂) 陳有貝教授 台大人類學系 96年10月10日第六週  國定假日休課 96年10月17日第七週  臺南縣下營鄉武安宮的巴圖 李坤修博士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96年10月24日第八週  遺址發現與維護的官方措施 文化局官員 96年10月31日第九週  公民週 96年11月 7 日第十週  文化遺址的保護-以巴黎聖母院為例 楊雪梅女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前研究員 96年11月14日第十一週 地質科學在考古及藝術史的工作 劉瑩三教授 花蓮教育大學學務長 96年11月21日第十二週 植物園文化遺址的發掘及相關器物 郭素秋博士 台大人類學研究所 中研院史語所 96年11月28日第十三週 十五份遺址與巴圖的相關研究 周述蓉博士候選人 文山社區大學、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講演地點:文山社區大學景美校本部(景美國中內) 台北市文山區景中街27號

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

圖片
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 十五份遺址學術研討會經由台北文山社大籌劃了近一年的時間,終於圓滿結束。 感謝主辦單位: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、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、文山社大十五份遺址研究社 協辦單位:文山區公所、台北市立社教館、文山區社區發展聯合會 補助單位: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更感謝所有參與此次研討會的論文發表人、每一階段的主持人、工作夥伴和義工朋友們 有您們的參與才能讓這一學術性極高、地方文史濃厚的研討會順利圓滿結束。 第一階段論文發表是由百忙中(在趕博士論文) 抽空過來的 王雅萍 老師擔任主持, 好友雅萍老師除了主持工作還專程帶了份蛋糕說是要為我慶賀,真是不好意思也非常感激。 第二、三階段論文發表的主持人分別由 劉益昌(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) 及劉克紘 (營埔巴圖的研究人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、嘉義縣太保市魚寮遺址調查計畫主持人) 擔任 主持人的專業加上幽默和親合力博得滿堂歡笑,真是一場豐富難得的考古饗宴。 第四階段綜合討論由 周述蓉 老師主持,圓滿完成這次的研討會。 2008/08/25

十五份遺址發現記光碟

圖片
十五份遺址發現記光碟 《十五份遺址發現記》 十五份遺址發現人、文山社大資深學員、篆刻藝術家/ 鄭景隆 先生  二○○六年十月某日,讓堯兄帶著一包石頭來訪,是他妻舅在一九八六年植樹節時,因響應植樹,在住家後面挖坑種樹,無意間挖出來的石製品。他岳母家的人,在挖出當時,曾將這批石製品送去台灣大學,給人類學系的 宋文薰 教授及 黃士強 教授看過,據 黃 教授回憶,當時曾問及這批石製品的出處,但送去的人不願說出,所以在無法追出遺址位置的狀況下,只好讓送去的人把這批石製品拎回家,這家人把石製品堆棄在牆角,誰知這一堆就是二十年。直到二○○六年十月,讓堯兄突然想起我愛玩石頭,不辭繁重巴巴地帶來送我。經我輾轉詢問,才知道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石器時代植物園文化台灣先民所製的石器,裡面共有巴圖(patu)六件、網墜一十九件。 台北市景美區興隆路一帶昔日地名為《十五份》,早前曾有原住民居住,一開始我以為這些石器是原住民的工具,因此把它們拍照,E-mail給曾在文山社區大學講授原住民文化課程,同時也在政大民族所從事相關研究的 王雅萍 老師確認, 王 老師看過照片,認為並不是原住民工具,就熱心地把照片,轉寄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門召集人 劉益昌 老師, 劉 老師收到資料後,立即要我跟他聯繫。   隔日,我邀讓堯兄到出土地點先看了一看,回來後,打了通電話給 劉 老師,說起曾在文山社區大學 王淑津 老師的台灣美術史聽課,還真是巧啊!劉老師說王淑津這時就在他身旁。他認為這批石器,極可能是兩千多年前石器時代十五份遺址的遺物,但仍須看到實物,才能作進一步確認。於是約定 二○○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的星期天,在我工作室碰面,一起到遺址去看看。 二十九日下午二點左右,劉、 王兩位 老師來訪,閒話一陣後,一行人便步行到千年石器遺址發現處勘查地形, 劉 老師看了周圍地形後,說此地出土的可能性極高,此時偏偏天公不作美,抵達遺址不到五分鐘,便下起滂沱大雨,倉皇間只得奔回工作室。巧地是讓堯兄此時也來到工作室, 劉 老師掌握機會,問了讓堯兄更多細節,經由讓堯兄詳述後,更加確認這批石器,就是距今兩千多年前,石器時代植物園文化十五份遺址的遺物。 早在一九三○年,一位農夫挖到一塊類似石斧的石器,送到帝國大學(今台灣大學的前身),當時鑑定

古合同

圖片
在文山學的課堂裡,巧遇四十年未見的國中同學許銘鑄,相互寒喧過後的數日,同學專程帶著他家傳承數代被遺忘且破舊的文件來訪。 許兄是十五份許厝人仕,帶來的是家傳文件,仔細詳看內文類似現在的契約書,(分家)其中有一部分記載著嘉慶拾捌年伍月(西元1814)所立同意於乾隆弍拾叁年(西元1759)搬眷來淡(現在的文山區於當時屬淡水堡)合置得 王 君命田業壹所經丈弍甲蹮並帶正厝壹座右邊護厝叁間坐落興福庄(十五份)土名馬鳴潭..... 這張雖然是分家的字據,重要的是說明許家標重、標性二兄弟攜眷來十五份的時間是乾隆二十三年,不是一般說的是乾隆二十六年,所以此字據提供了確實證據。 ▲壹式兩份的合同書全文有著代書、見證人、立書人等完整的規則  ▲壹式兩份的合同 ▲ 合同兩字合寫成一字,各拿一份 ▲ 代書、見證人、立書人等簽名式 ▲左為合同擁有人 ▲把三份字合起來就是下圖的合同二字 ▲把三份字合起來就是下圖的合同二字 ▲每份左上方年份旁,共分君、臣、義三份 ▲全文第一份 ▲全文第二份   ▲全文第三份

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發現與器物彙整(下)

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發現與器物彙整 (下)   鄭景隆 1 、周述蓉 2 、吳奕慧 1 1 、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 、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:巴圖形石器、網墜、十五份遺址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十二、參考文獻   移川子之藏 1934 〈「パツ」を繞る太平洋文化交涉問題と臺灣發見の類似石器〉《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》第一輯: 431-449 ,臺北:臺北帝國大學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盛清沂 1960 《臺北縣志》卷四史前志,台北縣文獻委員會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劉益昌 1982 《臺北縣樹林鎮狗蹄山遺址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。 2000 《台北市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》,期末報告稿,台北市民政局委託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鹿野忠雄 1946 《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》第一卷,東京:矢島書房。 鹿野忠雄著,宋文薰譯 1955 《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》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國分直一 1981 《臺灣考古民族誌》東京:慶文社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凌純聲 1956 〈中國臺灣與東亞的巴圖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與美洲的分佈〉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》 7 : 1-21. 1963 〈華南與東亞及中美洲的樹皮布石打棒〉《樹皮布印文陶與造紙術印刷術發明》。頁 185-210 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 3 。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發現與器物彙整(中)

台北市文山區十五份遺址的發現與器物彙整 (中)   鄭景隆 1 、周述蓉 2 、吳奕慧 1 1 、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 、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 關鍵詞:巴圖形石器、網墜、十五份遺址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 為剖析南北兩地形制相若的巴圖形石器,在長度、寬度、厚度尺寸上的差異,將出現於台南地區屬平頂臌身型的 T286 、 T 256a 、 T209 三件巴圖形石器,分別與北部地區形制、長度相若的巴圖形石器加以對比,數據詳見於表一至三,其對比狀況分述如下: 表一   台南地區 T286 與北部地區巴圖形石器對比表 出土 / 採集地 標本編號 資料出處編號 長度 寬度 厚度 南部 台南縣十三甲 T286 T286  286 78 22 北部 臺北市圓山公園 / 陳育章藏 T312 T312 312 96 35 北部 北縣樹林潭底 / 賴阿尾贈台灣大學藏 T274 T274 274 95 37 南部地區編號 T286 台南縣十三甲的巴圖形石器,為早期台南所發現,其長度為 286mm ,寬度為 78mm ,厚度為 22mm 。北部地區形制、長度與 T286 相若的巴圖形石器,為編號 T312 臺北市圓山公園由陳育章珍藏,及北縣樹林潭底出現,由賴阿尾贈予台灣大學的編號 T274 兩件,其長度分別為 312 、 274 mm ,寬度分別為 96 、 95mm ,厚度分別為 35 、 37mm ,透過長寬厚度的比率,可以明顯看出,北部地區形制、長度與 T286 相若的巴圖形石器,其寬度、厚度明顯大於南部地區 ( 表一 ) 。 表二所見南部地區編號 T256a 巴圖形石器,屬於台南的劉清井珍藏,亦為早期發現,其長度為 256mm ,寬度為 75mm ,厚度為 17mm 。北部地區形制、長度與 T256a 相若者,為編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