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北南區後花園──文山景美運動公園

發現文山瑰寶

       臺北南區後花園──文山景美運動公園  ( 文/邱凰華 )

       攝影/王能佑、余鴻儒提供

 一個最年輕的公園, 蘊藏著 2 千多年前的古物,這樣懸殊的時空接軌, 會擦撞出什麼樣的火花?今年 9 月才正式亮相的文山景美運動公園,因疑似十五份遺址的出現
將文山區的歷史源頭,帶往距今 2 千多年前的時空,也讓文山景美運動公園,蒙上一層神秘傳說。

   重生—工廠舊址變公園

 景美運動公園位於文山區景豐街 80 號旁,北臨蟾蜍山系,佔地約 2 公頃。 這裡原本是義芳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廠舊址,工廠遷移後,相關單位檢測用地後發現土壤有汞污染現象,環保局與義芳公司於民國 92 年開始進行整治,歷經 1 年後, 污染濃度改善,該用地暫時作為交通大隊的酒醉駕車拖吊停車場,直到附近住宅區變更為公園用地, 95 10 2 日開始興建公園, 今年 8月底完工,9 30 日正式啟用。

 走到景豐街底,可看到公園入口旁成排的樟樹和山櫻花,由於栽種時間不久,枝葉疏細,相對一旁舊有用地上的老榕樹,老樹的老成與新樹的青澀,相映成趣。

 踩在嶄新的石板路上,蟾蜍山的層疊青綠盡入眼底。如果想像這景象是一幅水彩畫的構圖,山的高度並不高,僅佔去畫作不到一半的空間,天際線上的天空,是大幅度的
留白,彩筆勾畫出山的弧線,彷彿伸出雙臂,環抱整著公園,斜斜的雨絲無聲飄落,空氣中不時飄來野薑花淡淡的清香,隱身在老住宅區的後花園,景致讓人動容。

 公園有 3 處入口廣場,連結周邊街道, 園中則有小徑串接全區。設施方面,設有迎賓廣場、景觀舞台,供市民舉辦社區活動;另規劃體健區、紅磚土慢跑道、籃球場及兒童遊戲區;有多種體健器材,提供民眾健身,兒童遊戲區則提供兒童堆沙的娛樂空間,四面球場是青少年的最愛,夜間照明設備則讓球場更完善。園中的公廁利用玻璃磚的高透光效果,不僅外觀新穎明亮,還兼具節能效果。

   生態—小型植物園

 公園內的樹種主要以原生性的喬木為主,如:樟樹、烏心石、茄苳、香楠、山櫻花等,並搭配種類豐富的灌木,像是野牡丹、宮粉仙丹等,香花植物則有七里香、梔子花等,及其他多年生植物,彷若一座小型植物園。

 靠近山腳邊的生態水池,納取了山上的山泉水,兼具收納雨水與防災功能。生態池旁邊種植了野薑花和紫花翠蘆莉,池中與小沙洲則種植了慈姑、香蒲、圓葉澤瀉、輪傘
草、睡蓮、水生鳶尾等,站在小曲橋上,不時可以看水面上水蜘蛛竄動,雖然是人工池,但已漸漸營造出自然溼地的生態。

 公園中央的陽光大草坪,利用地形的自然起伏及翠綠的草皮,提供人們視覺更寬廣、舒適的感受。整個公園兼具生態、景觀、休憩、水土保持及多樣化運動休憩空間機能,延續北側蟾蜍山原生態網絡與景觀風貌,成功連結都市與自然紋理。

 一般人造訪公園,多數為運動和休憩,而有一群人到景美運動公園,是為了尋寶。由鄭景隆先生所發現的疑似十五份遺址,位於興隆路 1 125 巷順天宮左側山腰下,接近運動公園景明街入口的山腰下。

   古物—重寫文山歷史

 景美區興隆路一帶昔日地名為「十五份」,當地居民鄭景隆先生在因緣際會下,發現其持有古物巴圖( patu 6 件、網墜(綁在魚網下端用以沈網的工具) 19 件,為距今 2 千多年前, 新石器時代植物園文化臺灣先民所製之石器,遠比金屬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還要久遠。

 由於出土的詳細位置還並不夠精確,並未獲得主管機關正式的列冊,現只能以「疑似遺址」來認定,但里長余鴻儒強調,遺物的發現已經重寫文山區開發史,在臺灣地區考古遺址中,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,他和文山社區大學及熱心學者,積極推動設立展示館,希望讓遺物完整保留,守護文山區的歷史文化瑰寶。 願景—打造南區小陽明山整個公園的誕生,是地方熱心人士的大力推動,結合居民寶貴意見而誕生,里長余鴻儒的努力,功不可沒。

 當過軍人、記者、攝影師,過去的經歷讓余里長有著不放棄的精神, 在不斷奔波與協調之下,公園花了 4 年的光景終於誕生。余里長說, 蟾蜍山延伸到芬蘭山,將近10 公頃左右的山林, 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,儘管現階段還有很多客觀因素無法克服,但他有信心繼續爭取,加以整治,規劃出登山步道,讓民眾一親山林芳澤。手指著蟾蜍山,余里長口中的「臺北南區的小陽明山」,儼然成形。

   交通資訊:

 由捷運萬隆站沿景明街步行約 18 分鐘或搭乘公車: 0南、109236253284290 (副)、 5274530606671676、景美女中—榮總快速公車、棕 11、棕 3、棕 6 至文山區景明街口站,步行約 10 分鐘抵達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十九世紀泰國訂製款青花瓷茶器初探

我與陳昭貳老師

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《十五份遺址專題 》課程